mg电子游艺,MG电子游戏

图片
站内搜索:
法治政府
当前位置: > 法治政府 >
关于印发《南充市卫生计生人才与健康科技创新规划(2018-2025年)》的通知
信息发布:政策法规与科教科时间:2018-10-12 13:36点击数:次

 

mg电子游艺,MG电子游戏

南充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南充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

 

南卫201838

 

 

关于印发《南充市卫生计生人才与健康科技创新规划(2018-202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卫计局、人才办、科技局,市直属卫生计生单位:

现将《南充市卫生计生人才与健康科技创新规划(2018-2025年)》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mg电子游艺,MG电子游戏          南充市人才办

 

                     南充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

                         20184 25

南充市卫生计生人才与健康科技创新规划

2018-2025年)

 

 2018—2025年,是我市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现代化推进的决胜阶段,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卫生计生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卫生与健康人才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我市卫生与健康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人才科技创新对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和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社〔2017147号)、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卫发〔201614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南充卫生计生人才与科技工作实际,特制定《南充市卫生计生人才与健康科技创新规划(2018-202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全市卫生计生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明显提高,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卫生与健康科技领域获得一系列研究进展,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保障健康作用不断增强。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7年底,全市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28万人,比十一五末增加1.39万人,增长42.38%。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1万人,注册护士1.26万人,分别增长45.85%136.58%,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增量超过2000年至201010年增量总和。

专业素质明显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人员1.14万人,较十一五末增长76.97%;高级职称人员0.27万人,增长119.51 %,中级职称人员0.75万人,增长79.55%。全市每千人口卫技人员5.11人、执业(助理)医师2.04人、注册护士数1.97人,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3.8人,分别增长121.21%104 %177.46%79.25%。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带头人2名、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带头人106名,主要指标均在川东北名列前茅。

教育研究体系基本健全。全市医学教育基本形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一体化、连续的教育体系。截至2017年底,市内共有3所医学院校、科普推广平台2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科研中心7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申报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4个。建成4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其中国家基地2家,省基地2家,培训专业8个,培训总容量750人。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举办国家继教项目70项、省级继教项目235项,完成各类短期培训16.5万人次,基本实现乡、村卫生人员每年每人至少一次岗位培训。

科技创新成果取得成效。十二五以来,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单位投入资金19000万元,用于医教研设备购置、重大卫生计生科研课题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和成果奖励;承担或参与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6项,在省级以上发表科研论文9843篇,重点学科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63项,推广适宜技术33项;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2个、四川省重点学科(专科)28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61个;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2项、部(省)级医学科技进步奖30项、南充市科技进步奖64项。

(二)机遇和挑战

2018-2025年,是我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攻坚期和巩固期,也是建设健康南充、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战略机遇期,我市卫生计生人才与健康科技创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要与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相协调,同时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难得的机遇。一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制度性安排。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立了新时期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和新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并确定了2030年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二是全面推进创新改革。四川省委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南充市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八条政策》,要求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和更具灵活性的人才管理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化全省创业创新环境。三是科技创新地位超前。国家科技部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家卫计委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要求把科技创新放在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完善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和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面临的挑战。一是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市卫生计生人才在区域、城乡、学科、专业间分布不合理,农村贫困地区卫生计生人才匮乏,基层卫生人员素质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卫生计生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呈现山多峰少局面,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较少。空编缺编问题长期存在,人才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基层人才闲置与服务能力低下和高层次人才过度使用与效率下降并存的两个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人才队伍的整体作用发挥。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全市重点学科没有体现出高、精、尖特色,与外地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仍不完善,稳定、可持续性投入缺乏,医产教研协同创新不够,科研成果与疾病防治实践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科技创新质量和水平仍需提高,原创性科学发现和颠覆性技术缺乏;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学科领域研究薄弱,重大慢病及重大传染病的防控水平有待提高,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保障能力不强,由疾病诊疗向提升健康的战略转变亟待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医疗器械等产品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薄弱,迫切需要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全市全民健康水平提高提供有力支撑。三是科技创新氛围薄弱。部分单位和领导对卫生计生科技创新认识不到位,存在重业务轻科教、重立项轻推广、重引进轻培养现象,挫伤了医务人员科技创新积极性;卫生计生科技与人才培养经费严重不足,科研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部分医疗机构未设置科研机构和配备相关人员,科研创新项目一片空白;大多数创新活动维持在低端研发上,全市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仅2个,承担或参与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及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较少;集约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教学工作发展不平衡,各单位、各学科之间差距较大。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人民健康为核心、科技创新为动力理念,建立健全卫生计生人才与健康科技创新平台、改进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创新资源、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着力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应用、着力营造创新环境,解决我市卫生计生人才与科技领域的关键问题、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以人才科技创新引领南充建设成渝医卫次中心,促进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为实现健康南充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聚焦短板,适应需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健康南充成渝医疗次中心目标,聚焦人才与科技创新,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将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作为人才与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人才科技创新和卫生与健康事业全面融合,立足解决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转移转化,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服务大局,人才为先。将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注重强化激励机制,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着力激发和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的活力和潜能。

加强合作,协同共享。大力推动医产教研等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鼓励多机构联合和跨学科融合;构建开放创新平台,加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主动融入国、省创新网络,最大限度用好全国创新资源,深化地区和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进中医药发展,在维护人民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遵循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强化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和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放管服结合,破除阻碍人才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激励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的良好政策环境;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卫生计生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执业环境进一步好转,流动更加自由,效能明显提高。

(三)主要目标

2025年,构建更加协同、高效、完善的卫生计生人才与健康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的防治技术获得重大突破,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得到有效提升;科技成果、创新平台、科技论文、发明专利数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医产教研协调发展,建设培育一支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全市卫生健康科技综合创新能力领先川东北,健康产业居于全省一方阵。

1.创新科研平台建设。建立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或市部共建实验室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或分中心1-2个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医学重点学科(专科)3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5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20个,新建研究所(中心)1-2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建立3-5个科普推广平台和1个在线移动科技创新培训客户端(APP)。

2.创新科研成果培育。实施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精准医学研究重大新药创制等健康科技重点项目5-10项;开展1项立足国际医学科技前沿的探索性研究项目;力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其他成果奖5项;承担或参与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等发展计划5项;争取一批发明专利,培育一批优势品牌。

3.创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开展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形成并转化科技成果25-30项,其中国家领先水平2-3项;形成新产品8-10个。探索建立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新模式,引进一批高新技术,在全市推广卫生健康适宜技术30项,建设省级适宜技术推广基地10个。到2025年,使大部分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规范应用常见病的预防干预、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中西医适宜技术,使常见病基层就诊率、适宜卫生技术应用率及中医药使用率等大幅提高。

4.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重大项目、重点科研计划和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引进或培养具有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10名,具有发展潜力的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8-10名,每年引进和培养博士10名、硕士60名,建立2-3个市级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加强卫生专业人员科技创新能力培训,全面提升我市卫生计生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总量稳步增长,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8人、注册护士达到4人,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9人。区域、城乡卫生计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城乡每万名居民有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农村每千服务人口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每万人城乡家庭签约医生团队人数达到10人左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一)研究开发

围绕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优先研究和解决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力争在关键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力争到2025年,形成医养康护一体化、连续性的健康保障体系,为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质量、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助推医改和健康南充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1.前沿关键技术。干细胞与转化医学、精准医学、疾病早期发现、新型诊断、生物治疗、微创治疗等一批急需突破的先进临床救治关键技术。

重点领域与具体项目1

1)力争建立百万健康人群和重点疾病病人的前瞻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疗知识库体系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开发研究重大疾病早期筛查、分子分型、个体化治疗、疗效预测及监控等精准化应用解决方案和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学诊疗模式变革。

2)以常见多发的重大疾病治疗为需求牵引,面向干细胞研究发展前沿,聚焦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瓶颈性关键技术,争取在多能干细胞建立与干性维持,组织干细胞获得、功能和调控,干细胞定向分化及细胞转分化,干细胞移植后体内功能建立与调控,基于干细胞的组织和器官功能再造,干细胞临床研究等领域取得科学理论和核心技术的原创性突破,推动干细胞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整体提升我市干细胞及转化医学领域技术水平。

3)微创/无创治疗技术。运用影像技术与设备、机器人以及微创手术器械、分子靶向外科术中导航等创新成果,开展介入治疗、内窥镜辅助治疗、新型物理治疗、肿瘤切缘识别等研究,减轻患者痛苦、减小副作用并提高疗效。

4)精准药物治疗研究,构建一个标准化、科学化、体系化的药物基因组学+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临床药学+治疗药物监测多学科深度融合的精准药物治疗新模式。

5)新型磷酸钙微球复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缺损的机制研究,Tex10通过调节上皮间质转化和肿瘤干细胞特性影响肝癌转移的机制研究,miR-451a在川东北地区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has_circ_0000698/miR-155-5p/SATB1途径促进食管鳞癌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siRNA基因沉默食管癌中Tex10基因的初步研究,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神经分化治疗阿尔兹海默症临床前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APP/PS1阿尔兹海默认知功能的临床前研究,干细胞转录因子NANOG调控食管鳞癌细胞命运的机理,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心肌修复材料再血管化体内移植研究。

6)基于药物基因组学、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和治疗药物检测技术融合下的高血压精准药物治疗方法学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7)新型检测与成像技术。开展高分辨医学成像、功能与分子影像、无创生化指标检测等技术研究,发展生物标志物高灵敏检测、液体活检、即时检测、病理组织快速分析、全自动快速病原微生物鉴定、传染病溯源鉴定等技术,加快检测与成像技术突破。

2.重大疾病防治技术。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肾脏性疾病等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疼痛性、老年退行性、消化性疾病等常见多发病,以及艾滋病、乙肝、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救治技术等;加强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循证评价、示范应用一体化布局,突破一批防治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新型诊疗方案,推广一批适宜技术,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重点领域与具体项目2

1)相关市级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牵头,组织市卫生计生信息中心和医保部门,建立区域重大慢病临床大数据中心和流行病学监测大数据中心,形成覆盖全市、运行高效的研究协作网络,有效控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

2)聚焦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者向肝癌转归的新技术和新策略、适合我国人群的艾滋病综合治疗方案和新型预防与干预技术、肺结核的实验室诊断新产品和新技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在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实现突破。加强细菌耐药风险评估、新型抗生素及替代品、疫苗、临床耐药菌感染诊断、治疗与控制等相关技术和产品研究。

3)围绕疼痛性、老年退行性、消化系统疾病等常见多发病,突破一批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筛选5-8项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适宜技术,研究规范化诊疗方案,提高常见多发病防控水平。

4)可视化的靶向沉默SATB1基因的纳米金粒子在食管癌中的应用研究,补肾活血法对肾病综合征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效应研究,食管癌血浆、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D-1PD-L1TP6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内隐性记忆训练对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精神类药物用药指导基因检测研究

 5)南充市CKD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3.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技术。围绕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保障,加强常见疾病的流行规律和危险因素、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营养、儿童疾病预防技术和健康评价工具、妇女重点疾病防治技术和保健服务模式、老年健康评估、老年共病、伤害防治及综合防治技术、智能康复技术与产品等研究。

重点领域与具体项目3

1建立覆盖全市的育龄人口和出生人口队列,建立生物信息和样本资源库,研发一批基层适宜技术和创新产品,全面提升出生缺陷防控科技水平,保障育龄人口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 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研究发育源性疾病、罕见病、生长发育不平衡对儿童青少年健康及其成年疾病早发风险的影响,加快研发营养缺乏与过剩的干预技术,开发儿童青少年体格、机能、素质、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维度发育量表及共享应用的适宜技术。

3)妇女健康。围绕女性恶性肿瘤、生殖系统感染、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妊娠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妇女重点疾病开展早期预警及干预技术研究,建立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探索更年期等妇女特殊时期的新型保健服务模式。

4)老年健康。开展大型队列研究,判定与预测老年健康的指标、标准与方法;建立和完善促进老龄健康的干预节点和适宜技术措施,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技术标准体系和解决方案;研发可穿戴老年健康支持技术和设备,探索老年综合征和共病的发病过程与规律,研发综合防治适宜技术、指南和规范,构建老年健康管理网络。推广老年评估技术和积极预防,促进老年人提前知晓身体健康情况,加强自身预防保健和治疗。

5)残障人群健康。重点开展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认知康复、中医康复等技术研究,开发功能代偿、生活辅助、康复训练等康复辅具产品,实施互联网+科技助残行动。

6中老年慢病患者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在腹部大手术患者快速康复中的应用,基于MG和乳腺超声结合互联网+在南充地区早期乳腺癌筛查模式研究,女护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住院孕产妇的心理需求与干预。

4.居民健康促进技术。以定量监测、精准干预、整合医疗为方向,围绕健康状态辨识、健康风险预警、健康自主干预、医疗健康一体化服务等环节,重点攻克无创检测、穿戴式监测、生物传感、健康物联网、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强居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健康大数据云平台,研发数字化、个性化的行为/心理干预、能量/营养平衡、功能代偿/增进等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加快主动健康关键技术突破和健康闭环管理服务研究;加强健康保健、运动健身领域相关研究。

重点领域与具体项目4

1 生活方式等因素与健康研究。系统加强吸烟、饮酒、营养、睡眠、心理、微生态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研究,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和优化健康干预方案,使健康风险因素的预防控制窗口前移,有效降低疾病的患病风险和发生率。

2环境与健康研究。研究自然环境中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等对人类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索气象环境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明确相关因素的早期生物效应,研发毒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价技术,发展环境相关疾病的预警体系。

3职业病防治技术研究。推进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职业病防治技术研究,探索早期职业健康损害和新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开展尘肺病、职业肿瘤等重点职业病的致病机制、早期诊断、临床诊疗及健康监护关键技术研究,加强职业病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价和职业病危险因素控制和消减关键技术研究,研发重点职业病的工程防治、防护用品及快速检测等技术装备,开展职业健康损害的疾病负担研究。

4健康促进关键技术研究。以定量监测、精准干预为方向,围绕健康状态辨识、健康风险预警、健康自主干预等环节,重点攻克无创检测、穿戴式监测、生物传感、健康物联网、健康风险因素干预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健康大数据云平台,研发数字化、个性化的行为/心理干预、能量/营养平衡、功能代偿/增进等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加快主动健康关键技术突破和健康管理服务研究。

5 整合医学研究。整合临床各学科临床各科室、中医与西医等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诊疗团队,实现多学科协作、整体优化的诊疗模式;加强临床医学与康复、公共卫生整合,推进慢病健康教育、风险评估、高危人群早诊早治,推动晚期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早期健康促进模式;利用大数据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整合相关专业和相应学科的研究成果,绘制重大慢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图谱,明确影响慢病防控的关键环节,开发重大慢病防控的集成策略,实现对重大慢病的全因素、全过程、全人群的综合管理;开展关于个人健康状况的及时有效的评价和疾病预警研究,提供连续性疾病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推动医疗健康一体化服务发展。

6个性化健康服务技术研究。建立覆盖医院、社区、家庭、个体的连续性疾病管理模式,提供关于个人健康状况的及时有效的个性化健康评价、疾病预警以及主动式干预,强化健康促进。

7 协同医疗技术研究。研究互联网医疗、疾病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协同医疗相关技术,推进数字化医疗和移动医疗的发展,研究建立疾病评估及分级诊疗体系,推动以均等化为方向的协同医疗服务发展;加强不同地区间医疗信息管理网络和远程医疗网络的整合,开展区域化医疗信息管理网络和远程医疗网络研究,构建覆盖全国的慢病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8 科学健身研究。开展全民健身技术规范研究,建立健身物联网并开展示范推广研究,开展公共体育服务系统支撑平台及相关技术研究,研制穿戴式等新型运动训练及大众健身器材,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健身技术方法研究。

9)食品安全风险因子非定向筛查、快速检测核心试剂高效筛选、风险因子体外替代毒性测试、真实性溯源、致病生物全基因溯源、全生命周期安全控制原理和工艺、监管和应急处置、食源性疾病归因与疾病负担评价等技术研究,食品安全标准及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耐药食品危害因子的形成转移机制的基础研究。

10 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医院外POCT血糖仪质量管理方法的探索,健康教育干预对老年慢性便秘的效应研究,精神康复患者的心理需求调查研究与对策,医院、社区、家庭联体管理模式对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的影响与调查研究,互联网+在慢性病管理延续护理中的运用。

5.智慧医疗技术。积极推动移动互联技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影像技术在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互联网医疗平台与带有无线网络、GPRS或蓝牙传输功能的医疗级可穿戴设备信息对接,开展数据远程采集和信息动态监护。大力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重大工程,培育互联网+医疗健康生态体系,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

重点领域与具体项目5

1)智慧医疗技术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医疗健康与大数据分析的紧密融合,推动健康风险和疾病预警、预测、诊断、治疗与康复等各环节的智能化发展,发展自动诊断、临床决策、手术规划、智能康复、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新模式,推动以智慧化为方向的智慧医疗服务发展。

2南充骨肿瘤网的建立及骨肿瘤地域网络医疗建设的探索,南充市城乡居民期望寿命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中医智慧健康管理平台。

6.药品和医疗设备研发。以中药加工、院内制剂、老药新用,以及诊疗装备国产化、本土化、高端化、品牌化为重点,研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诊断试剂以及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高精度诊断产品。

重点领域与具体项目6

1)药物研发。以制药企业为主,对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新药研制,对接南充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开展生物医药后发优势研发与培育,打造川东北生物医药产学研基地、中西药品生产供应基地,针对重大疾病防治进行仿制药品研发,加快院内制剂研发,鼓励老药新用研究。

2)医疗器械研发。重点发展家庭医疗监测和健康装备、可穿戴设备、中医医疗器械、基层适宜的诊疗设备、移动医疗等产品。推动适宜、高性价比通用医疗器械的品质提升,协同推进医疗器械技术及装备升级,加强医疗器械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应用。

3 康复辅具研发。重点发展老年人护理照料、残疾人生活、教育和就业辅助、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等领域的产品,加快人机智能交互、照护机器人、3D打印、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康复辅具中的集成应用。

4)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研究,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建设,医疗机构制剂研发与创新平台建设,补肾生骨胶囊关键工艺改进研究,治疗手术后肠胀气热敷制剂的研究,丹参酮 IIA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胶囊剂的研制,直压黄芪泡腾片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蛭蜈清膈散的研制,烧烫伤相关医院制剂、治疗褥疮院内制剂、膝舒洗剂、痔篓膏的研发,疏肝健中颗粒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

7.中医药抢救性挖掘及现代化。开展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古籍文献整理挖掘与数字化和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加强对中青年名中医的培养,提高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能力,开发中医药健康产品,加快中医药服务现代化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重点领域与具体项目7

1)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特色,选择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病毒性疾病、重大传染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精神心理与心身疾病等疾病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临床评价、疗效机制等研究,切实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服务能力

2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开展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古籍文献整理挖掘与数字化和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平台等,加强对中青年名中医的培养,提高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能力。

3中医药健康服务。围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开展中医治未病、中医康复、中医药仪器与装备研发等研究。

4中药资源保障与价值提升。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及种质资源保护、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养殖、中药炮制及配方颗粒质量保证、中药循环利用和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研究,形成以中药资源为核心的大品种、大产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格局。

5中药研发技术和产品开发。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研究方法,开展中药新药发现及评价技术研究、中药制剂临床标准化、中药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药新药创制及中药大健康产品开发、中药及中药材大品种深度开发研究、减少抗生素应用及中药替代研究、中药高端制剂研究和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

6开展高风险品种、辅助用药的质量和疗效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估、药品质量控制等研究。

7薏苡仁提取物通过CDCA5调控MAPK信号通路介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黄芪三七合剂对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化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膝骨性关节炎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构建;冯志荣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应用及推广。

8.重大医疗卫生改革研究。康养结合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分级诊疗制度与管理模式、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卫生行业薪酬制度改革、卫生政策需求研究等。

重点领域与具体项目8

1)医养结合、康养结合服务模式研究,建立健全康养服务体制机制,共同打造以康养为主,防护并重的康养服务综合平台。

2)建立病案首页大数据库,结合病案统计,进行病种分类、临床路径本地化、DRGs付费标准研究。

3公立医院服务产出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研究。

(二)构建创新平台体系

1. 构建科技创新工作格局。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重点加强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公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给;川北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mg电子游艺,MG电子游戏以跟踪前沿、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为主,注重科技成果的培育和孵化,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其他市级医疗机构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应用和推广新技术解决疑难问题;县级医疗机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成果为主,注重适宜技术在基层的引进、推广和应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的创建和发展;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组织的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多种形式的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服务。 

2.创建医疗卫生重大创新平台。围绕健康服务产业链,进一步加强科研所、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药科技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建设,引领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巩固发展川北医学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市中心医院现有研究所(中心),并新创建2所研究所(中心)。大力支持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和发展,积极支持市中心医院创建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或分中心,鼓励辖区医疗机构积极创建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动我市临床医学研究创新发展。积极参建四川医药科技创新联盟。大力支持市级医疗机构开展国内、国际合作,借力助推医疗机构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合作发展平台。

3.加强医疗卫生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巩固发展我市现有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省级医学重点学科(专科);继续加大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mg电子游艺,MG电子游戏、南充精神卫生中心、南充市中医院等领头单位的重点学科、专科建设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开展应用研究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打造各具特色的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集群;继续开展市级重点专科建设,持续深化对口帮扶工作,推进县级医疗机构短板科室建设。

4.着力打造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的市级科技创新联盟。加强与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等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建立与创新驱动相适应的政策、金融、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体系,消除影响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企业敢创新、能创新,让创新得到应有的回报,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以居民健康需求和临床医疗需求为导向,组织、协调组建2个高等院校、科研所、医疗机构和企业参加的医教研产大协作、大攻关联盟,联合建立研发平台,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推广、标准研究制定等,促进多学科融合的医产学研协同。利用科技联盟,培育一批拳头产品,壮大一批民族领军企业,逐步做大健康产业规模。

(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1. 实施适宜技术推广行动计划。围绕重大疾病防治需求,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紧扣强基层、县级公立医院补短板,以及生物医药百亿产业等健康服务需求和发展需要,对接国、省科技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公布的适宜技术项目,通过技术评估手段建立卫生计生适宜技术目录库。建设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和示范基地,落实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适宜技术项目推广和卫生与健康科技扶贫计划等,使城乡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规范化诊疗,满足分级诊疗制度的需求和群众的服务需求。针对当前卫生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探讨卫生计生适宜技术开发、遴选、评价、推广和绩效评估等工作流程和运行管理模式,建立市级适宜技术评价体系和管理运行模式,有效开展适宜技术的评价研究工作。

2.建立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加强市级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队伍建设,支持医疗卫生等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成果转移转化机构,设立专门部门,完善内部技术转移功能,引导医疗卫生等机构和企业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或企业参与科技服务机构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服务。依托南充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门户网站,建设南充市卫生与健康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定期举办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展示会、推广会,适宜技术发布会,解读创新政策,建立企业、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公众信息发布与互动制度。依托南充医学会、医师协会建立南充市卫生技术评估中心、卫生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开展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成果评价、科技咨询等方面的科技服务。巩固发展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内镜诊疗专业技术培训基地、卫计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依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开展适宜技术转化培训。 

3.建立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 研究制定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信息汇交管理办法,建立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报告制度,推动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的开放共享。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人事管理制度,鼓励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所、企业及其他组织开展科技人员交流,支持本单位科技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等方式到企业及其他组织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所、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规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程序,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式,合理确定转化价格,对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实行公示制度,明确并公开异议处理程序和办法。大力加强卫生与健康领域的科学普及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普及健康生活,提高健康素养。

(四)建设创新人才集聚区

1.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南充市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八条政策》要求,支持科技人员离岗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并按规定给予财政资金补贴和奖励,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允许单位与职务发明人约定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实行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免责政策,扩大横向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允许高等学校、科研所、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自主设立流动岗位,自主聘请科技人才兼职。鼓励科研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面向企业和社会承担科研项目,所获收益由个人及其团队支配;探索高层次卫生与健康科技人才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办法;建立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优先落户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办法,为人才流动提供便利条件。

2.扶持培养科技领军人物。着力培养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首席科学家、临床研究领军人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军人才,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专科建设项目为载体,选择一批拔尖人才和研究团队,支持其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市的重大科技计划,通过承担重要科研任务,提高科研水平。同时,扶持优秀科研人才进入国家和省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促进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的成长。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和医疗卫生单位设立创新团队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打造创新团队。进一步做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实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青年英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40岁以下的科技创新青年人才,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体部影像食管癌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治”2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基础上,再创建2个全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

3.鼓励引进拔尖医学专家。积极对接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出台更加优惠优厚的招才引智政策,采取设置重要科研岗位、实施重点专项科研计划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人才。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公开招聘力度,重点实验室主任、重点科研机构学术带头人以及其他高级科研岗位,逐步实行海内外公开招聘。推动大型医疗卫生机构与名校名院名企合作,突破体制壁垒和编制禁锢,探索医学专家跨单位、跨地域、跨层级交流的新举措,鼓励医疗机构通过设置专、兼职岗位等柔性方式,引进一批国内外拔尖医学专家。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项目攻坚、名企培育相结合,促进人才、项目、资金一起落户。落实员额管理和考核招聘政策,对优秀人才、高学历人才、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等采取分类措施,精准、快速招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科卫协同机制 
  切实加强对卫生与健康科技的组织领导。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科技创新贯穿于健康中国建设和深化医改全过程,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事业发展的作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对卫生与健康科技的组织领导,制定鼓励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并监督落实。
  落实科卫协同机制。加强科技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协同,共同实施卫生与健康领域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协同谋划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及各项科技创新工作。 
  (二)多渠道加大对卫生与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的投入 
  通过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地与人才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实施,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努力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投入,逐步提高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投入在政府科技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卫生与健康科技项目和经费投入的比例,推动重点科研计划、工程项目、基地平台等的建设和实施。 
  优化科技投入结构。优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结构,加大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应用开发等研究的投入比例和经费稳定支持力度,重点保障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研究及关键适宜技术转化应用的投入,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 
  吸引企业等各类组织加大投入。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公益性、慈善性基金支持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等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自主投入;建立健全鼓励企业加强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投入的综合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 

  (三)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倡导甘于奉献、潜心科学的创新文化,营造敢为人先、大胆质疑、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规范相关行为,打造风清气正的学术创新风气。及时发现、总结、提升和推广创新经验,采取多渠道的有效举措激励创新,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氛围。大力宣传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的新成效、地方实践的好经验好做法、科技创新的先进典型,引导形成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的生动局面。

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依托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专业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卫生与健康领域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战略研究,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

 

 

 

 

 

 

 

 

 

 

 

 

 

 

 

 

  抄送:省卫计委,川北医学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市身心医院。

南充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8425日印发

分享到:

mg电子游艺,MG电子游戏:南充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地址:南充市顺庆区柳林路200号 委办公室:0817-2666080
ICP备案:蜀ICP备2020028284号
川公网安备:51130202000205号
网站标识码 :5113000044